《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08年颁布,对孔子学院(课堂)及国内外大中小学等各类汉语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适应国际汉语教学形势的新变化,及时总结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规划和指导汉语教学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能力评价等工作。2013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在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启动了该大纲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调整分级结构,促进教考结合;
2.突出实用,增加示范性;
3.增加评价,提供操作性较强的评价建议;
4.兼顾各类汉语教学类型、层次,鼓励因地制宜;
5.强调媒体资源的应用。
◇科学性——《大纲》以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制订方法上力求既凭借经验,又注重实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课程目标结构的设定与汉语水平考试(HSK)进行了等级关联,使汉语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能力评价等工作有了相对统一、明确的参考依据。
◇实用性——《大纲》从指导国际汉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目标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策略和文化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级分类描述。同时还提供了大量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附件,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考、选择并增加所需要的相关内容,制订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或教材编写纲目。
◇针对性——《大纲》最大可能地兼顾到小学、中学及社会人士等不同使用对象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汉语学习的难度,对目标等级也做了适当调整,以适应国际汉语教学从专业化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发展趋势。
◇灵活性——《大纲》中提供了“常规模式”“任务模式”“主题模式”“跨学科内容模式”教学的课型结构及课例,展示出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逻辑顺序和常规处理方法、步骤,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灵活使用。
◇通用性——《大纲》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等国际认可的语言能力标准,从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角度,吸收了现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成果与经验,对典型的汉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示例建议,便于广大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