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中古社会的转型阶段。它与其前的两汉时期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比较,则无论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人口与民族构成、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及社会生活,都有了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处于这一差异的过渡时期,从而使得三国历史具有了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魅力,也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书作者马植杰先生长期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三国史》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本书以“体系完备、新论迭出、资料翔实”而“别具特色”。作者对三国历史的开端、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曹操“迎天子定都于许”、对孙吴政权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张温、暨艳、吕壹事件”及史籍流传的《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的真伪等等问题的研究,都独具刨见,不仅精辟,亦见功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东汉王朝的衰落
一、东汉后期宦官的擅权
二、士人阶层的壮大及其与宦官的斗争
三、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
第二章 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
一、董卓专政及其暴行
二、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
三、李催等之乱
四、袁绍的强盛
第三章 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
一、曹操的兴起
二、官渡之战
三、曹操统一北方
第四章 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兴起与赤壁之战
一、孙坚、孙策的相继兴起与被人刺杀
二、孙权继业与孙氏政权的巩固
三、刘备的兴起
四、三顾草庐
五、赤壁之战
第五章 三国分立局面的确立
一、曹操平定关陇
二、别具特色的汉中张鲁政权
三、刘备取益州、汉中
四、孙权袭取荆州
第六章 对曹操行事的剖析和评议
一、关于曹操与汉室的关系
二、从《求才三令》谈到曹操的用人
三、对曹操的评价
第七章 刘备托孤与诸葛亮的治蜀和北伐
一、夷陵之战与刘备托孤
二、诸葛亮治蜀
三、联吴与南征
四、诸葛亮北伐
第八章 孙权对吴国的统治
一、孙权的用人
二、张温、暨艳与吕壹事件
三、皇位继承人问题与陆逊之死
第九章 曹魏的政治与司马氏专政
一、曹丕、曹敬的统治
二、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矛盾与曹爽被杀
三、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优劣
四、司马氏专政与消灭反抗势力
第十章 蜀汉之亡和司马氏代魏成晋
一、蒋琬、费神相继执政
二、姜维北伐与蜀汉的灭亡
三、司马氏代魏成晋
第十一章 吴国晚期的政治及其衰亡
一、诸葛恪辅政及孙峻、孙缣相继专权
二、孙皓的暴政
三、陆抗镇守荆州
四、晋灭吴
第十二章 曹魏的屯田
一、募民屯田的举办
二、民屯的组织
三、屯田民的赋役负担
四、军屯
五、屯田的作用及民屯的废止
第十三章 士家制度
一、士家制的建立
二、士家的待遇和地位
三、士家屯田
第十四章 曹魏扶植自耕农政策与田租户调制
一、曹魏扶植自耕农和抑制豪强的措施
二、田租户调制
第十五章 曹魏的农田水利与工商业
一、农田水利与漕运
二、手工业和商业
三、曹魏与倭人的和平友好往来
第十六章 蜀汉的经济
一、军士屯田
二、自耕农和地主经济概况
三、水利和农业
四、手工业与商业
第十七章 孙吴的经济
一、屯田的兴办时间和地点
二、孙吴屯田的衰落
三、孙吴的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四、孙吴的手工业和海外交往
第十八章 三国时的匈奴和乌桓、鲜卑
一、匈奴
二、乌桓
三、鲜卑
第十九章 三国时的羌族和氐族
一、羌族
二、氐族,
第二十章 蜀汉的少数民族
一、叟族
二、焚族
三、濮族
第二十一章 吴国的少数民族
一、山越
二、武陵蛮
三、南越
第二十二章 中央官制
一、曹操时期的司空、丞相掾属
二、三公及诸卿
三、尚书、侍中、中书等近官
第二十三章 地方官制
一、州官
二、郡国官
三、县官
第二十四章 三国的经学和史学
一、曹魏的经学
二、蜀、吴的经学
三、苟悦的《汉纪》
四、鱼豢的《雾毽略》
第二十五章 三国的哲学思想
一、玄学的兴起
二、何晏与王弼的玄学
三、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
第二十六章 三国的文学艺术
一、三国的文学
二、三国的书法与绘画
第二十七章 三国的科学技术
一、马钧在机械学上的新成就
二、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
三、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
四、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
五、著名外科医生华佗
索引(按笔画为序)
(人名、地名、重大事件及典章 制度等)
新版后记
马著《三国史》编辑后记